2023年成果報告及財務報告 :
2024年捐款徵信
廚餘機近年越來越熱門,但廚餘機產生的廚餘殘渣該如何處理?廚餘機和其他廚餘處理方式哪個比較環保?將比較 5 種常見的廚餘處理方式,分析它們的環境影響與碳排放量,此外,這篇文章整理了廚餘機優缺點及 2 大環保選購原則與你分享!希望能幫助你選擇最適合你的廚餘處理方式!(本篇廚餘機以烘乾式為主)
使用廚餘機和其他廚餘處理方式比環保嗎?我們整理了 5 種常見的廚餘處理方式,來看看不同處理方式的環境影響到底差多少?
廚餘機在製造階段以及運作(切碎、烘乾廚餘)時,皆會耗能、產生碳排放;經廚餘機處理的殘渣,可用於自家堆肥或丟入垃圾桶。若選擇以垃圾處理,仍需運送至廢棄物處理場,會產生運輸耗能,但與完全未處理、直接丟棄相比,至少經烘乾後的廚餘較不會影響焚化爐運作。
廚餘回收、集中堆肥環境影響在於運送至堆肥場的運輸耗能,以及堆肥過程產生氣體排放。
在家中堆肥等於當地循環,省去了運輸耗能,幾乎沒有能源消耗,環境影響低。不過,一般家庭空間有限,通常無法容量太多廚餘。
除了運送至廢棄物處理場的碳排,更嚴重的環境影響在於焚化階段!因為廚餘含水量高會增加焚化處理難度,若導致焚化爐溫度降低,產生戴奧辛與苯。
廚餘倒入馬桶後,會進入地下水處理系統,台灣餐食偏油,具有豐富油脂的廚餘,會增加廢水處理負擔,部分未經處理的廚餘可能流入環境、造成污染,也可能堵住你家馬桶!
了解各種處理方式的環境影響之後,再透過數據解析進一步看看,哪種作法碳排放量最低?
自家堆肥是碳排量最低的作法,幾乎沒有能源消耗,對環境最友善;碳排量最高的則是錯誤處理方式「直接丟垃圾桶」,85% 碳排放量都來自廚餘在焚化爐的處理過程。
(補充說明:「沖馬桶」和丟垃圾桶一樣屬於非正規廚餘處理方式,但缺乏研究數據,且廚餘會與地下水處理系統混合,不易準確量化碳排放,因此未納入比較範疇。)
圖表顯示,廚餘機碳排放量略低於廚餘回收,兩者仍屬同一量級、差異不大!廚餘機碳排量 88% 來自切碎及烘乾的耗能;廚餘回收、集中堆肥則有 67% 來自廚餘運送過程。
經過廚餘機烘乾的殘渣,可直接用在家中花圃、盆栽作為堆肥;即便家中沒有空間堆肥,將已烘乾的殘渣丟入一般垃圾,也可避免讓含水量高的廚餘進入焚化爐,造成焚燒後產生戴奧辛與苯。總之,經廚餘機處理過的廚餘,比直接將廚餘丟一般垃圾好!
經廚餘機烘切碎烘乾的廚餘殘渣,可以直接當作肥料使用!兩種 DIY 手法分享給你,如果沒有廚餘機,也可以操作,讓廚餘自家循環,體驗看看最環保的零廢棄作法。
好氧堆肥將廚餘與枯枝落葉等有機廢棄物層層堆疊,首先在盆栽內鋪上一層土壤再疊放枯枝、落葉等乾燥材料,接著澆點水將廚餘放入鋪平,最後再疊放落葉並澆水就完成!之後,有新廚餘時,可以繼續堆疊,只需蓋上落葉並澆水。經過一段時間就能作為家中小花圃的堆肥使用。缺點是可能會吸引蚊蟲,建議加上蓋子避免問題。
厭氧堆肥是以「密封加菌」方式堆肥,將廚餘放在桶內添加堆肥菌密封,讓廚餘能逐漸分解。無論有無花圃都可以嘗試,不過需注意,如是外殼堅硬的廚餘可能無法完全分解。
如果你正在考慮購入廚餘機,除了價錢之外,這裡提供你更多參考面向:
想要降低處理廚餘的麻煩?試著從源頭減量做起,將食材充分使用,將果皮發酵作成清潔劑、吃不完蔬果冰冷凍方便後續料理,或是適量採購等都能避免浪費食物,少一點廚餘就少一點麻煩。
至於廚餘的處理,無論是自家堆肥、廚餘機或廚餘回收,挑選最適合你的方式。請避免將廚餘當作一般垃圾丟棄,或沖進馬桶。只要確實分類處理廚餘,就能促進資源循環並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!
*本文與 林心恬教授 合作撰寫
支持 RE-THINK 推動回收教育 >> https://neti.cc/RyZJKKO
延伸閱讀 : 廚餘回收怎麼處理?原來全台灣廚餘回收處理方式都不同!
參考資料:
環境部公布 2023 年便利商店與速食店消費者的「自備杯比率」成長 2.8 倍!自帶杯享折扣政策上路後,自備環保杯的人明顯增加,但是真的有完全環保的環保杯嗎?
先讓我們正名一下,環保杯其實就是水壺,要拿來使用、取代一次性容器才算環保。換句話說,買來不用,不環保;買一堆不用,更不環保。至於水壺究竟該選哪種好?這篇文章將從水壺材質碳足跡、耐用性等面向,與你分享如何挑選合適的水壺。
市售水壺款式多樣,了解材質差異是挑對水壺的第一步。我們整理了常見的水壺材質,一一比較它們的組成與特性。
由鐵、碳和鉻組成的合金,特色是堅固耐用、抗腐蝕性佳。不鏽鋼並不是完全不會生鏽,而是因為鉻的材質特性,會在表面形成一層薄透的保護膜,能防止氧氣與鐵接觸,進而保護不鏽鋼較不易生鏽。
由矽砂(二氧化矽)經高溫熔化製成,材質透明、均勻。因組成結構穩定,無需擔心溶出化學物質;密封性高,不易吸附異味。
傳統塑膠聚丙烯(Polypropylene, PP)是常見的水壺材質,由多種化學物質合成,主要來自石油和天然氣中的碳氫化合物,材質特性輕、可塑性強。
Tritan 塑膠的出現是因為人們發現傳統塑膠含有對人體有害的 BPA,於是去除 BPA、調整聚合方式。與 PP 傳統塑膠相比,對人體相對安全,材質也更堅固,可以用比較久。
事實上,沒有哪種水壺一定只能用幾年,網路上廣傳各種水壺年限、汰換說,多半沒有詳實的參考依據。綜合材質特性與實際使用情境,不鏽鋼水壺能使用最久,塑膠或玻璃容易因碰撞產生裂縫,導致需頻繁更換或丟棄。
接下來,進入進階題,從碳足跡來檢視哪種水壺材質比較環保!考量每款水壺的碳足跡,會因設計、製造過程不同而有所差異,以下僅以「材質碳排放」作為評比,來看看這 4 種常見水壺的材質碳足跡:
*因本次比較對象多元,難以取得產品製造資訊,僅就各項材質碳排放作為環境影響評比標準
從上圖可以發現,不鏽鋼材質碳足跡最高,主因是它的製造過程相對耗能,但不鏽鋼水壺的優點在於耐用、不需頻繁更換,隨著使用時間拉長也能降低每次使用造成的環境影響;反之,材質碳足跡最低的玻璃,缺點是重量重且容易失手摔破,使用壽命不如其他材質。而就塑膠相比,Tritan 新型塑膠材質碳足跡其實並沒有較 PP 傳統塑膠低,只是改良後較堅固、可用較久。計算同為 500ml 重量 4 種不同材質的水壺,並除以使用年限,可以推估 Tritan 新型塑膠平均每年使用的碳排放量最少。
要挑選合適的水壺,不只要考量不同材質特性,更重要的是釐清自己的使用需求。以下 7 個問題,可以幫助你找到適合自己的水壺:
Q1. 喝水還是喝飲料?
裝飲料容易殘留味道或污漬,更需要挑選容易清洗的水壺。
Q2. 外帶買什麼尺寸?
拿符合容量的水壺去買飲料,也算是幫店員一個忙。(不然裝不下,都要站在櫃檯「先喝一口」,也是有點尷尬?)
Q3. 包包裝得下嗎?
再說一次,水壺就是要拿來使用、取代一次性容器才算環保,能方便帶出門很重要!
Q4. 需不需要密封功能?
如果你習慣把水壺放在包包裡,需要確保密封效果好、不漏水。
Q5. 手洗還是洗碗機?
習慣放進洗碗機的話,必須挑選註明可用洗碗機清潔的款式。
Q6. 會愛它很久嗎?
請愛它很久!拉長使用時間,就是減少環境影響的關鍵。
Q7. 是不是手殘人?
如果你有一雙奶油手,玻璃絕對不是最佳選擇。
回答完這 7 個問題,答案應該也呼之欲出,根據你的使用習慣,能通用於常見情境並長期使用,就是最適合你的水壺。
一般來說,長期使用建議選擇不鏽鋼;如果預期是短期、大量頻繁使用,請挑選耐用設計的塑膠款式。
重點是從使用需求出發,避免只看價錢便宜,甚至單純被外觀吸引而購買,結果不符合需求而閒置浪費,或是不耐用、用沒幾次就壞。
雖然說不同水壺耐用於否,最關鍵的是材質,但水壺設計也攸關你能不能用得開心、用得久。與你分享以下 3 種常見的 NG 設計、建議避開:
從材質特性、碳足跡到使用需求,挑選水壺最重要的是符合你的日常需求,並且讓你願意長期使用。如果手邊已經有慣用的水壺,在它壞掉前,繼續使用它就是最環保的選擇!
*本文與成大環工林心恬教授合作撰寫
▌支持 RE-THINK 推動環境教育 >> https://rethinktw.cc/7HgdH
參考資料:
淨灘人人會辦,但為什麼海洋垃圾問題仍然嚴重?
常見淨灘活動背後多有企業贊助,為了滿足企業 ESG、志工日等需求,卻也有許多舉辦限制。長期下來,造成資源不平等,易達性高的北部海灘淨了又淨,地處偏遠的西南部海灘垃圾累積,卻無人照顧。
單點式的淨灘活動,沒有長期環境教育支持,更無法確實改善環境現況。而這也是 RE-THINK 發起「守望海洋落日計畫」的原因,除了要前進真正需要幫助的海岸線,還要深入地方,透過環境教育達成源頭減廢。
首先推出的對應方案,便是我們實地勘查全台海廢垃圾熱點,建立的髒海灘地圖,將成為未來定期更新海岸線現況的重要依據!
政府現行的海廢快篩一季只有一次,無法即時反應海岸線狀況。於是我們與分佈台灣各地的童軍團合作,並且開放民眾推薦海岸線,讓海岸線勘查資訊,能開源給淨灘團體使用。
怎麼使用髒海岸線地圖?
📍歡迎推薦海灘給我們!
如果心目中還有值得被收錄,卻未出現在地圖上的海灘,也能填寫 此份表單 推薦。
一個人走得快,一群人走得遠。為了即時監測全台 147 個髒海岸線熱點,我們與中華民國童軍總會合作,透過分佈各地的童軍團,每月勘查特定海灘,完成影像紀錄與表單填寫。
同時在勘查行動中,進行海廢品牌監測,將整年份的資料,製作成台灣專屬的品牌審計調查,不只掌握海岸線情況,更要追溯到問題根源,尋求長期解方!
躺在沒有垃圾的沙灘,看著太陽落下 —— 那是 RE-THINK 發起環島淨灘超過 10 年,見過最美的畫面。
從「全國髒亂海岸線地圖」出發,讓淨灘成為每個人都能自主發起的行動。接下來,我們還會持續將環境教育帶進校園,除了清除現有垃圾,更要從源頭阻止垃圾產生。
環境教育也可以很有趣!RE-THINK 重新思考打造創新的環境教育課程,從 2019 年至今,已前進全台逾 400 所學校,服務超過 2.9 萬名師生。是什麼樣的環境教育課程讓學生在日記寫下「希望下次還可以再上一次」?一起來看看我們如何透過三大環境教育課程主軸,將海洋與垃圾議題帶進校園中,並獲得師生的熱烈迴響!
<環境基本法> 第一章第 9 條:各級政府應普及環境保護優先及永續發展相關之教育及學習,加強宣導,以提升國民環境知識,建立環境保護觀念,並落實於日常生活中。
對 RE-THINK 而言,環境教育不僅傳遞知識,更是培養永續思維的關鍵。
我們將環保議題包裝成易於理解的教材,透過創新教育、互動講座及議題設計教學,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海洋垃圾成因、回收價值及循環經濟,並透過教育巡迴計畫深入全台校園,讓學生在趣味學習中培養環保行動力,推動永續消費與生產。
RE-THINK 3 大課程主軸將環境議題與日常生活結合,師生都能玩中學。
從垃圾進入海洋開始,從源頭了解海洋垃圾問題,並從海龜的視角了解海廢對環境的影響。結合獲得紅點設計獎的海廢圖鑑,以互動課程讓同學小組合作救海洋!
從生活中常見的垃圾,探究它們從源頭到掩埋場的一生!以「丟垃圾挑戰」作為課堂上的即時 PK ,檢視平常有沒有丟對?認識回收大百科中,上百樣台灣人最常見、最頭痛的垃圾問題,每一項都有「爆炸圖」拆解,清楚畫出分類,讓回收不必再死記硬背,而是了解背後的邏輯觀念。
「循環之邦」是台灣第一款結合循環經濟、資源回收為主題的策略性桌遊。將循環經濟的概念遊戲化,玩家扮演總統候選人,以循環經濟邏輯解決城市垃圾問題。在 1 小時內的遊戲體驗,可以理解「循環經濟」、「線性經濟」的不同,學習如何在產品設計源頭階段開始減少浪費,並認識日常垃圾不同材質、狀態的回收難易度。
RE-THINK 只有 3 位環境教育講師,光是 2023 年上半年,他們走訪全台 14 個縣市、去了 135 所學校,除了傳授知識,我們也特別在培訓時提醒環境教育講師,給予每個同學高度的在乎與回應。例如當同學猜錯海廢垃圾,講師會回覆:「欸!這個答案很有創意」或在分享過程,記得剛剛是哪位同學提到的內容,同學感受到講師都有記得大家說過的話,培養對環境教育的好感度。
即使原先看起來不太專心的同學,也會因為被稱讚,眼神越來越專注,甚至會協助其他同學回答,投入程度也與最開始有大大的轉變。隨班導師課後和我們分享,平常那些上課睡覺的同學,居然能在 RE-THINK 的課程中有問有答。透過桌遊設計,也讓回收知識變得很有趣!
RE-THINK 社群常分享最新回收知識、當前時事內容,這些成果不但在線上發酵,也會透過環境教育講師的更新,即時被帶入校園,成為教案內容與孩子們共同討論的主題。
與超過 300 位老師腦力激盪,實際操作循環之邦桌遊,過程中老師們練習擺脫線性經濟邏輯、運用循環經濟概念,在輸贏之外也開始思考全新教案,要將源頭減量、垃圾特性和循環經濟帶回課堂中。
相較於學科的挑戰,有趣的環境教育課程人人都能有參與感!有老師與我們分享,「生活化的課程對同學很有幫助」,每個人都能從中得到成就感。
「高中階段重要的事情是喚起意識,RE-THINK 課程不僅限於課堂上而已,有實地產出就是影響力的開始。重要的不是做對多少事,而是有人開始做這件事。」
「軟實力爆表的環保團體。以學識為基礎,把創意當手段,使盡渾身解數,讓環境議題變得好玩。」
RE-THINK 環境教育課程在每學期間不定期開放申請,歡迎老師加入 RE-THINK 官方 LINE,即可在第一時間掌握課程資訊!現在,更特別增列教師研習選項,希望能有更多老師一起加入翻轉環境教育的行列。
RE-THINK 教育巡迴課堂仍是進行式,在成為海島子民必修課的這條路上,我們會繼續走下去!
▌申請課程請加入官方 LINE >> https://rethinktw.cc/wiTzs
▌支持 RE-THINK 推動環境教育 >> https://rethinktw.cc/xMWBx
2024 年初,全球環境組織國際污染物消除網路(International Pollutants Elimination Network, IPEN)公開一項食品包材調查,當中包含臺灣提供的 8 個食品包材,其中有 7 項驗出含有 PFAS,遠超出總測出率 54%!
多數人可能還不太確定 PFAS 是什麼?但光是看到這數字,也不免跟著緊張起來。PFAS(全氟/多氟烷基物質) 又被稱作永久性化學物質。這篇文章將從「PFAS 是什麼」說起,一起了解這項永久性化學物質被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地方?以及對環境、健康又有什麼影響?
PFAS 是包含超過 12,000 種的含氟化學物質的大家族,早在上個世紀 PFAS 就被普遍應用在各種產品中,不僅這次 IPEN 調查的食品包材,在化妝品或醫療用品的表面塗料也會出現 PFAS 的蹤跡。
PFAS 具備防油、防水特性,加上耐高溫、不易腐蝕,因此常被使用在食物紙和油炸物紙袋。不過,耐用的背後也伴隨隱憂,多數 PFAS 在自然環境中難以分解,幾乎可說是「長生不老」。
PFAS 被廣泛使用在各項產品,對環境與人體會有哪些危害或潛在風險?
無論是進入生態環境或是人體,不易分解的 PFAS 就像地縛靈,會長期存在、持續造成負面影響。
因為 PFAS 不易分解的特性,讓產品的製造過程中容易累積在環境中,對水源、土壤造成污染,也會危害生態。
含有 PFAS 的產品進入回收系統時,也會持續累積污染,影響再生材料的品質。
PFAS 有一端親水、一端防水的界面活性特性,因此它能隨水流動,輕易進入生物體。加上 PFAS 毒性不低,容易累積在體內,干擾荷爾蒙、導致生理功能失調,甚至有引發癌症的風險。
IPEN 報告中更提到,除了以上這些已知風險,PFAS 種類很多,人類對它的來源還不是很清楚,加上 PFAS 可能帶來的其他影響也是未知數,提醒 PFAS 仍有許多風險。
這次臺灣提供的受檢包材,檢出含 PFAS 的產品包裝包含摩斯漢堡防油紙袋、Subway 餅乾紙袋、7-11 及 Cotsco 的爆米花紙袋,還有市面上常見的植物纖維餐盒,含量皆超過丹麥訂定的添加 PFAS 的標準。
這項研究也指出,市售許多宣稱可生物分解、可堆肥的植物纖維餐盒,檢出相對高含量的 PFAS;而爆米花紙袋則是最高機率含有 PFAS 的品項。
儘管多數業者都不是包裝生產者,也可能不清楚產品包材含有 PFAS 的情況,不過,至少可以優先採用明確標示不含 PFAS 的無毒包材,或是要求供應商揭露包材是否含 PFAS。因此,有不少環團呼籲各家速食或零售業承諾不再使用添加 PFAS 的包材。
與 PFAS 的包材相比,也很常見的紙袋包裝雖然也有塑膠 PE 膜,但在回收、分解上,或許對環境及人體的影響會較 PFAS 小一些。(當然都不要用最好)
想要在生活中避免接觸 PFAS 包材,自備環保餐具也是一項選擇,能降低與有害物質接觸的風險,為自己的健康把關,同時也對環境更友善。
對環境好、也對自己好,所以說「環保」就是能讓你過更好的生活方式!
支持 RE-THINK 推動環境教育 >> https://neti.cc/mAjaGlX
參考資料:
你曾經嘗試可重複使用的生理用品嗎?市面上生理用品種類多樣,從一次性使用的衛生棉、棉條,到可重複使用的月經量杯和布衛生棉等,挑選生理用品時,除了舒適度、吸收力、以及輕薄與否,環保有沒有可能也列入選擇考量?
如果環保剛好也是你在意的事,這次我們和臺灣第一個以月經議題為核心、推廣月經平權的非營利組織小紅帽 With Red 合作,試著讓數據說話,與你分享哪些生理用品較環保。同時,也從月經平權的角度一起來看看,面對生理用品還有哪些思考面向?
先與你分享結論:無論何種情況下,月經量杯(包含碟片)對環境影響皆較低。
以環保角度而言,一般預期可用十年的月經量杯,即使只用一年,仍是對環境影響最低的生理用品。不過,還是需要更充足的基礎建設、社會普遍接受度,才能讓月經量杯更廣泛使用,成為更環保的生理用品選項。
參考小紅帽 2021 年調查超過 2,000 位臺灣民眾的生理用品使用習慣,發現幾乎所有人(99.76%)都使用過市面上最常見的拋棄式衛生棉,也有 36.45% 的人曾使用棉條。而也有部分人曾嘗試過重複性生理用品如月經內褲(13.96% )、布衛生棉(7.12%)、月經杯(4.57%)。
即便我們已經知道月經量杯對環境影響較小,但在挑選生理用品前,需要考量經血量、子宮頸高度、日常生活環境等,才能評估自己是否合適。此外,小紅帽也提到,在選擇生理用品時,除了是否友善環境,還有常見的 3 大挑戰:
因此,在仔細探討各類型生理用品對環境的影響前,還想引述小紅帽的文字與你分享:「關於生理用品,只有最適合的,沒有最好的。」希望每個人都能在最舒服自在的情況下,使用生理、心理上都適合自己的生理用品,嘗試過程也能以舒服的步調進行。
我們先將生理用品分為兩大類:一次性、重複性,並計算用量作為比較基準,進一步探討各品項對環境的影響。
一次性生理用品對環境的影響主要來自於原料、製造、廢棄,衛生棉包含吸收體,另有黏膠、表層底層、包裝袋等;棉條則有吸收體、導管,另有棉線、紙盒、包裝等。
衛生棉與衛生棉條生產中使用的原料,占環境影響的最大比例,因為棉條使用材質較少,無論是重量、用電量、碳排放量、水量都較衛生棉來得低。近年隨著更輕的產品設計,尤其引進吸水材料本身,都是減少環境影響重要的方法。
因此對於不太方便選擇重複性生理用品的使用者來說,光是從衛生棉改用棉條就已經能減少對環境的影響。
重複性生理用品包含布衛生棉、月經量杯,來看看它們的使用年限及對環境影響的比較。
兩者皆需清洗,不過矽膠材質的月亮量杯不需要搓洗、浸泡,使用的水量、清潔劑都少得多,對於水質、生態的影響也相對小;加上不需要額外烘乾,自然少了衍生的能源消耗。
如果單純比較衛生棉及布衛生棉,差異就在你所在的地區「廢棄物處理系統」是否健全,以及你的使用習慣。
假設在沒有妥善廢棄物處理系統的地區,那可重複使用的產品,就會是較佳解;然而若在廢棄物處理系統完善的區域,則衛生棉及布衛生棉其實沒有明確勝負。儘管布衛生棉確實能有效減少一次性浪費,但使用及清洗方式、以及產地等因素仍對環境有衝擊。
已經習慣使用布衛生棉的你,可以參考以下 3 個作法,讓你的選擇變得更環保:
因為在臺灣已有妥善廢棄物處理系統,衛生棉及布衛生棉對環境影響差異不大,丟進洗衣機洗或是高溫烘乾會大幅增加每次使用的能源消耗,反倒不一定比較環保。
過去臺灣銷售的生理用品,仍以拋棄式為主,我們也理解並不是每個人都一定適合重複性的生理用品,如果你是習慣使用一次性生理用品的人,或許可以參考 4 個選擇要點,讓生理期更環保一些:
一個簡單的道理,產品越單純、越輕、耗材越少,環境影響則越少。尤其生理用品通常是單獨包裝,內外包材減量皆有助於減少浪費;選擇「無導管」棉條不但省下製造導管而來的資源消耗,也減少廢棄物產生甚至變為海廢的風險。
對許多人來說,生理期通常伴隨著不方便甚至不舒服,讓自己舒服自在最重要。與你分享各項用品對環境的影響,希望能在你尋找、嘗試不同生理用品時,能有多一些參考依據,找到對你與環境都更好一些的選擇。
💰 喜歡這篇文章,歡迎用你的行動力,支持我們繼續推廣回收教育 >> 回收教育贊助
你是電子書派還是實體書派?根據 2023 年國立臺灣圖書館的使用調查,電子書借閱比例已經超越實體書,來到 53%;2024 年參展人次創下疫後新高的台北國際書展,也有不少電子書攤位早早掛出「完售」、展現高人氣。
比起傳統紙本書,電子書少了紙張與印刷的成本,使用上也很方便,近年也越來越受歡迎;而紙本書的手感、書香或特殊裝幀,仍會讓愛書人想好好收藏。你可能也曾好奇「電子書真的比紙本書環保嗎?」無論你選擇的閱讀方式是什麼,如果環保剛好也是你在乎的事,這篇文章將從各面向為你解析電子書和紙本書對環境的影響、何者較為環保?買書、借書哪個對環境比較好?我們也針對各種不同的閱讀情境,整理了環保閱讀指南提供給你參考。
先與你分享結論:如果每一本書都只讀一次,電子書比較環保!
不過,如果一本書你會讀好幾遍,紙本書反而讀越多次越環保!因為紙本書閱讀過程不耗電,只要多讀幾次,製造的碳排放量就能攤平而逐漸下降。相對來說,同本電子書多讀幾次,每次讀都會再耗電。因此讀越多次,閱讀紙本書的平均碳排放量就會比電子書低
如果你想再更深入了解電子書、紙本書對環境有哪些影響,我們將不同產品生命週期中,所有會產生環境影響的階段都納入計算,共包含 5 個階段:
電子書對環境的影響主要來自電子設備原料開採與製造,例如金屬、塑膠和稀土元素等開採與加工過程,都會消耗能源與產生溫室氣體。不同設備像是電子紙閱讀器、平板電腦、筆記型電腦等,對環境影響程度也有差。以電子紙閱讀器為例,閱讀每本書的碳排放量為 0.25 kg-CO2,超過 8 成碳排都來自於原料開採與製造階段。
紙本書對環境的影響最顯著的階段是原料開採,使用階段次之。紙本書主要原料是木材,開採通常伴隨砍伐森林,不但會產生碳排放也會影響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;而使用階段不只是讀者閱讀期間,包含書店銷售展示所消耗的電力也會列入計算。研究指出,閱讀每本書的碳排放量是 1.24 kg-CO2e,若將紙張回收再利用,總排放量則可以降至 1.11 kg-CO2e。
參考研究得出結論,以只會讀一次的前提下,閱讀電子書的碳排放量較紙本書低。
如上述,不同電子書閱讀設備碳排放量略有差異,但都較紙本書低。不見得要買新的閱讀器,用現有的平板或電腦購入電子書閱讀,也都能減碳。尤其如果閱讀頻率並不高,其實也不用太擔心用平板看書會傷眼(想想追劇的時候,其實也是盯著同一塊螢幕呀)。
根據閱讀設備的差異而不同,平均算下來,電子書在讀到約 20 本書時,製造的環境影響會小於紙本書。因此,如果你是一年會讀 20 本以上的重度使用者,很建議入手電子紙閱讀器,不但相較其他電子產品,消耗的資源和閱讀時需要的電力都比較少,每次閱讀都能幫你省下超過一半的碳排放量,高頻率閱讀之下對眼睛也比較友善。
除了購買紙本書、電子書,去圖書館借書也是個選擇!只要不是太冷門的書,圖書館裡的書,被閱讀次數幾乎都超過 5 次,以臺北市立圖書館 2022 年借閱排行榜冠軍《科學實驗王》漫畫,借閱數高達 23,092 次!同本書多次閱讀就能把碳排放量降到最低。
要特別留意的是,前往圖書館的交通方式也要列入考量。走路、騎單車或搭大眾運輸工具,能降低交通產生的碳排放量,是更環保的選項;如果你每次都專程開車去借書,省下的閱讀碳排放量,可能就被交通補回來了。
要怎麼判斷這本書該買還是該借呢?如果只會看一次,圖書館借比較環保;如果你會看 5 次以上,甚至看完後還會轉手給其他人繼續看,可以購買!
想讓你的閱讀更環保,我們整理了環保閱讀指南,來看看紙本書、電子書、借閱書分別在哪些使用情境下最環保?
期待透過閱讀打開你和環境或海洋親近的大門,如果能因為多一點認識、好奇,進而願意去了解更多,甚至產生改變或調整,就是很棒的閱讀經驗。
這一次,選擇一個適合你又對環境較友善的方式閱讀吧!
p.s. 再加碼一本絕版好書《垃圾與他們的產地:為什麼 99% 的東西半年後都被丟棄?》書中帶大家從生活周遭最常見的物品,發現廢棄物其來有自。可以尋找二手書或到圖書館借閱!
💰 喜歡這篇文章,歡迎用你的行動力,支持我們繼續推廣回收教育 >> 回收教育贊助
參考資料:
台灣民眾生活,已經離不開便利商店。它的存在成為必須,又是每個人最常接觸到的地方,便利商店有沒有機會成為永續發生的開始?
為了開啟更多跨界合作與對話,讓環境議題能被更多人親近與接觸,RE-THINK 與全家便利商店、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,發起全台首份為便利商店消費者量身打造的環保素養大調查,了解消費者在便利商店實際會遇到的環保問題,以及民眾的環保態度、知識與行動狀態。
我們回收了 11,943 份問卷,在《2024 環保素養調查 – 便利商店篇》有哪些有趣的發現?一起來看看!
你在便利商店買東西後,製造的垃圾大多會在哪裡丟棄呢?調查發現,71.9% 民眾會在住家垃圾桶處理便利商店購買商品的垃圾。其次是便利商店內垃圾桶(41.8%)、公司垃圾桶(28.3%);也有不少民眾會將垃圾丟在其他公共場所(如交通站所、公園、人行道、廁所等)的垃圾桶。
依照不同的使用情境,消費者會選擇就近丟棄垃圾,因此,環境教育與垃圾分類,不能只停留在便利商店,也需要延伸到不同場域。
一般來說,在便利商店內若有垃圾桶且有分類,民眾多半能配合,不過也有 24.8% 民眾較常遇到「有垃圾桶,但無分類,所以直接丟在一起」的情況。
便利商店常見的一次性用品包含網袋、杯套、竹筷、塑膠湯匙等,調查顯示 62.9% 民眾會索取。經過交叉分析,發現各年齡層中 18-25 歲總是或經常「不索取」一次性用品者最多,占了 42.2%。
有趣的是,進一步檢視從不或鮮少「不索取」一次性用品的消費者中,卻有超過五成會自備環保杯購買飲料,顯示環保杯折扣有助於民眾養成環保習慣!
其實,自備餐具和自備環保杯一樣,都不難!便利商店食品多數商品都已經自帶包裝,如果能養成改掉順手拿個免洗餐具的習慣,就能為環境減少許多垃圾量。
便利超商中常見的垃圾,你都知道該如何分類嗎?猜猜看,最容易丟錯的是什麼?答案是——電子發票!近 4 成民眾不知道電子發票不能回收、應該要丟入一般垃圾。其他像是包子墊紙、口香糖夾鏈袋也屬於不可回收垃圾,也是較多民眾較易混淆的品項。
交叉分析發現,超商回收大考驗中,18 歲以下的群體答對率較高,56-65 歲填答者答對率例較低,推測因為長輩們離開校園一段時間了,過去接受的環保教育和現在可能有落差,所以如果身邊有 56-65 歲的長輩,趕快與他們分享回收大百科,幫助長輩們更新資訊!(延伸閱讀:便利商店回收大百科)
透過問卷 97.1% 民眾表示,如果便利商店提供完善的分類垃圾桶,他們願意做好店內消費垃圾的分類回收,顯示便利商店消費者對於參與永續抱持正向態度。
此外,亦有 86.9% 民眾願意支持便利商店提供更環保的服務選項,例如循環杯; 92.9% 民眾願意消費支持「非過度包裝」的產品。
若能持續透過民眾的生活接觸點如社群、媒體、便利商店等管道,持續加強環境教育與回收知識,將有助於從源頭減量、減少垃圾產生,也讓垃圾正確地進入回收系統,提升資源循環價值。
希望能讓環保行動成為你我日常,今年 RE-THINK 與全家便利商店共同啟動「全民回收新運動 – 全家一起學回收」公益計畫,打造一場人人都能參與的回收新運動,擴大從便利商店出發的影響力!與你分享其中 4 項行動:
除了以上行動,也號召民眾在全台 4,200 間全家便利商店投下零錢,讓資源成為改變;如果你願意的話,還可以在結帳時喊出「8787」,把發票捐給 RE-THINK,減去一張紙的消耗,為在意的議題發聲!每筆支持都將化為有趣的環境教育溝通,進入校園、便利商店,與每個人的生活,讓影響力持續循環。
RE-THINK 相信,環保追求的不是一個人從零分直達滿分,而是有更多人願意開始行動。面對不斷更新的材料與垃圾組成,不論是不同年齡、地區,或是對於環保持不同態度的民眾,都可以透過持續獲得環保新知、加入「全民回收新運動」,讓環保輕鬆走進生活。
讓我們一起認識,全民回收新運動 >> https://recycletogether.rethinktw.org/
支持 RE-THINK 推廣環境教育計畫 >> https://neti.cc/lVyZG3g
台灣舊衣回收量年年增加,其中卻只有 13% 舊衣有機會再被利用,絕大多數仍遭焚化或掩埋 。
衣服作為我們每天生活的親密接觸,從原料採集、生產加工到消費者購買和廢棄,每個環節都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。
衣服材質百百種,面對琳瑯滿目的選擇,究竟哪種衣服才環保?這次一樣讓數據說話,深入探討天然材質、人造材質整個產品生命週期,會產生哪些環境影響?
時尚產業作為世界最大的污染行業之一,其對環境的破壞引起廣泛關注。「環境影響」顧名思義是指產品從製造到廢棄,整個生命週期產生的資源消耗。
在眾多衣服選擇中,無論哪種材質,原料階段的碳排放量皆最大。棉 T 來自種植過程的農機具和農藥使用,化學材質則有為了製成聚酯纖維,開採石油的消耗。
要了解衣服是否環保,必須先知道衣服的材質種類。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看側標,透過網路搜尋不熟悉的名稱,或優先選擇天然材質。
衣服常見材質可分為天然與人造。天然材質又包含植物性或動物性,植物性像是棉、有機棉、麻、胡麻、黃麻、竹、亞麻,動物性則是羊毛、蠶絲、蜘蛛絲等。
人造材質主要為合成纖維,包含聚酯纖維(Polyester)、聚醯胺(Polyamide),簡而言之就是 PET、PE、PP、PVC 等各種塑膠拉成纖維的樣子。除此之外回收纖維(回收聚酯纖維、回收尼龍等)也算在人造材質中。
若要簡易分辨衣服材質是否有塑膠,可以尋找有沒有 P 開頭的原料!
比較不同材質衣物,會發現回收棉的環境影響最低,人造材質整體影響較高。目前市售人造材質多為合成纖維,這些纖維以石油為原料,再經化學合成。這些合成纖維如今已取代棉花使用,成為主要紡織纖維。市售人造纖維可分為三大類:聚酯纖維、尼龍和聚丙烯纖維(PP)。
分析碳排放量時, 需要考慮自原料開採、製造、使用到廢棄整個生命週期。回收棉是相對環保的選擇,生產過程不僅減少了廢棄物,也降低對新資源的需求,碳排放量明顯低於上述人造纖維,下圖為不同材質每公斤原料產生的碳排放量。
購買衣服後,清洗過程佔環境影響最大比重。洗滌劑不僅會污染水質,材質是人造纖維的衣物在清洗過程中還容易釋放塑膠微粒進入水中。
只要是人造纖維材質衣服就難以避免。要減少這種影響,可以選擇易乾的如:運動排汗衣,並用簡單手洗,不需過度用力或長時間搓揉,從而減少塑膠微粒釋放。
多數服裝為了滿足質地需求,採用不同纖維混合的方式製作,使得回收紡織廢料變得更加困難。不僅需要大量勞力進行分類作業,還需使用化學溶劑將混合纖維,分解成可重複使用的紗線,造成二次污染。
以聚酯纖維為例,雖然其碳排放量在各材質中處於中間位置,但由於回收困難,大量製造後產生的廢棄,已經成為另一個無法忽視的問題。這些廢棄物若無法有效回收,將進一步加劇環境污染問題。
隨著舊衣物數量逐年增加,台灣環境部正規劃推動「衣到衣」的循環網絡,透過改良紡織業者技術,提高再生材料運用,與銀行和運輸業等大量採購衣物的單位合作,促進再生料服飾普及。
儘管我們可以比較不同材質對環境的影響,但時尚業面臨的最大問題,依然是為了滿足銷量而進行的大量生產與廢棄。要解決必須從消費習慣到生產模式的全面改變,共同推動時尚產業往更環保、永續的方向發展。
衡量一件衣服材質是否環保的關鍵指標包括碳排放量、能源消耗和水資源消耗,其中又以製造過程佔比最大。選擇二手衣,等於減少多製造一件衣物需要的資源消耗,確實可以大幅降低環境影響。
根據統計,每售出 100 件二手衣,約可以減少 60 至 85 件新衣物的製造,不僅減少 14% 碳排放,更減少了 45% 人類毒性污染。
2️. 麻:(亞麻、胡麻、黃麻都屬於這類)
3. 羊毛:屬於動物性天然材質,雖然碳排放量較高,但因爲堅固耐穿,也是不錯的選擇!
*本文與成大環工林心恬教授合作撰寫
💰 喜歡這篇文章,歡迎用你的行動力,支持我們繼續推廣回收教育 >> 回收教育贊助